[填空题]表1: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情况
时间
| 2003年
| 2004年
| 2005年
| 2006年
|
GDP总量(亿元)
| 135823
| 159878
| 182321
| 209407
|
GDP比上年增长(%)
| 10.0
| 10.0
| 9.9
| 10.7
|
能源消费总量(亿吨标准煤)
| 17.49
| 20.32
| 22.24
| 24.6
|
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(%)
| 14.2
| 15.5
| 10.3
| 9.3
|
表2: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情况
“十五”期间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
| 每万元GDP耗水量是国际水平
| 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
| 单位工业产业废气物排放比发达国家高
| 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、法国
|
4.99倍
| 5倍
| 3倍
| 10多倍
| 1/18、1/16
|
(1)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?
(2)表1和表2之间是何经济联系?
(3)按照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,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、增长方式、消费模式。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,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结合生活实际,请你提2至3个节能降耗的金点子。
查看答案
2000年,我国人均GDP突破800美元,实现总体小康。但全国未达小康水平的人口却占25.16%。2005年我国GDP总量虽居世界第四位,但人均只有1600美元,全球排名124位。因此,“如果只研究中国,不研究世界,就会落后世界潮流;如果只研究世界,不研究中国,就会脱离中国国情。”这句话主要说明( )
A.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
B.不能忽略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
C.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,而不是一点
D.要注意事物在不同时期、不同方面的特点
2010年,中国GDP是58786亿美元,日本GDP是57742亿美元,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由此有人认为: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。
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回答:
(1)GDP这一统计指标有哪些重要作用?(3分)
(2)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并简述理由。(3分)
2009年我省GDP突破万亿达到10052.9亿元,这意味着安徽已经成为全国GDP万亿俱乐部的第14个成员,10052.9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(保留三个有效数字)( )元.
[ ]
A.1.00×10
12
B.1.005×10
12
C.1.01×10
12
D.1.00529×10
12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

注 2003-2011年,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0.7%,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.9%。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,居世界第三位;2010年超过日本,居世界第二位,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.4%提高到2011年的10%左右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%。
材料二 发展是第一要务,稳定是第一责任。空前的快速发展,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,也必然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。城乡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,扩大了社会成员间的心理反差。不断增加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,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,导致低收入群体不满情绪增长。一些领域突出的腐败现象,损害干群之间的信任……这些问题解决不好,势必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诱因,甚至动摇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,令已有的发展成果付之东流。
(1)分析材料一的经济信息。(4分)
(2)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,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行的总动力。影响稳定的苗头和隐患,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去解决。运用《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》的知识,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?(10分)
阅读下表材料,回答问题:(13分)
20世纪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与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
区域
| 人口占世界百分比
| GDP占世界百分比
|
1900年
| 2000年
| 1900年
| 2000年
|
亚洲
| 57.4
| 60.5
| 32.6
| 37.4
|
欧洲
| 24.6
| 12.O
| 42.4
| 25.5
|
非洲
| 8.1
| 13.O
| 3.4
| 3.0
|
北美洲
| 5.0
| 5.5
| 16.6
| 24.6
|
拉丁美洲
| 4.5
| 8.5
| 4.O
| 8.1
|
大洋洲
| 0.4
| 0.5
| 1.0
| 1.4
|
(1)1900年,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中,人均GDP最高的是__________,最低的是__________。
(2)20世纪,人口占世界百分比上升的大洲或地区有__________;GDP占世界百分比下降的大洲或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。
(3)1995~2000年,非洲和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.4%、0.0%,试分别说明非洲和欧洲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。
1980年至1990年,我国GDP保持每年9.5%的增长,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4.3%,就业弹性(就业人口年增长率/GDP年增长率)为0.543。1991年至2000年,就业弹性下降至0.11。2001年至2008年,就业弹性下降到不足0.1。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有( )
①大力发展服务业 ②保持经济快速增长
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④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
材料一:2009年1月14日,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,2007年德国GDP为2.38万亿欧元,按年末欧元对人民币汇率10.6669计算,合25.39万亿人民币,低于中国GDP最新调整值。若考虑到2007年欧元升值因素并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,中德GDP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这充分说明,中国已取代德国,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。
材料二: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,到2000年,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,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。从2003年到2008年,中国经济已经连续6年保持了快速增长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7年有了较大增长,已进入世界前100名。
1.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,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特点是( )
A.总量多,人均少
B.总量少,人均也少
C.总量多,人均也多
D.总量少,人均多
运用《经济生活》的有关知识,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。
材料1:2001年—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动状况。

材料2:2001年—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(年份)

材料3: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

注:吨标准煤/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。
问题:
(1)材料1、材料2和材料3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材料1、材料2和材料3之间有什么联系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3)材料2和材料3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改革开放三十年来,珠江三角洲地区的GDP总量1998年超过新加坡,2003年超过香港。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地区联系紧密。
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其有利因素有
①海陆交通便利②丰富的煤炭、铁矿资源③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 ④毗邻港澳,与东南亚地区( )
A.①②③
B.①②④
C.②③④
D.①③④
商店运来一批水果.其中红富士苹果占水果总量的
,香蕉占水果总量的
,香蕉比苹果多出总量的几分之几?
读下面图示,回答问题。
下面为我国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图:

材料中反映了哪些变化?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意义有哪些?(10分)
听字母组合,从A、B、C中选出你所听到的一项内容。每小题读两遍。
( ) 1.A.ABB ( ) 2.A.CBK ( ) 3.A.GDP ( ) 4.A.USA ( ) 5.A.NME | B.AKC B.NBG B.KDP B.WCE B.KNT | C.AGD C.MBC C.GPB C.SDB C.MPL |
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( )
A、总量小、种类多
B、总量大、种类少
C、人均资源量较多
D、人均资源量不足
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( )
A.取之不竭,用之不尽 |
B.总量丰富,但人均不足 |
C.总量很少,大部分依赖进口 |
D.人均资源丰富,但种类很少 |
已知:点P为线段AB上的动点(与A、B两点不重合).在同一平面内,把线段AP、BP分别折成△CDP、△EFP,其中∠CDP=∠EFP=90°,且D、P、F三点共线,如图所示.
(1)若△CDP、△EFP均为等腰三角形,且DF=2,求AB的长;
(2)若AB=12,tan∠C=
,且以C、D、P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E、F、P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,求四边形CDFE的面积的最小值.
